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BinG百科

精品项目

精品项目

深圳市光明新区委机关大院


机关大堂

 

 光明新区是深圳市第一个功能区,2007年8月正式成立,总面积156.1平方公里,下辖光明、公明、新湖、凤凰、玉塘、马田六个办事处,28个社区,管理人口约123万人,户籍人口6.2万人。党工委为市委派出机构,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新区党政领导班子职数11名,共有12个党政部门和5个直属事业单位,区本级公务员编制298名。

  光明新区区位条件优越,是广深港经济主轴上的节点、深圳面向珠三角腹地的桥头堡和重要门户,位于南山高新区、光明高新区、东莞松山湖高技术发展走廊。对外交通便利,龙大、南光高速,地铁6号线、13号线纵贯南北,在建的外环高速横贯东西。广深港客运专线光明城站作用日益凸显。地铁13号线已纳入深圳市轨道四期工程。发展空间广阔,原光明农场56平方公里土地没有受到传统发展模式影响,是光明乃至深圳宝贵的土地资源,已整体纳入重点区域开发建设。

  光明新区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肩负使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自成立以来,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0亿元,整备土地2378.8万平方米。2015年,全年实现GDP670.6亿元,同比增长9.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86亿元,同比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1.8亿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269.2亿元,同比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亿元,同比增长6%;进出口总额120亿美元,同比增长2%;国地税收入97.3亿元,同比增长2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6亿元,同口径对比增长29.1%。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功能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作为我市的第一个功能区,光明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不断完善以功能区体制承担行政区事务的体制机制,在内部机构设置、议事决策规则等方面率先探索,努力挖掘决策链条短、部门运行效率高、市场社会作用发挥好的潜力,较好地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为深圳成立其他新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新区结合实际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功能区体制机制的决定》,重点从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动态调整机构编制、优化运行机制、加强队伍执行力建设等方面着力,进一步发挥大部门制的优势活力。

  第二,区域性教育、医疗和创新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中山大学·深圳落户新区,已经教育部批准,项目用地5000亩,设立学院20个,全日制在校生2万人,2016年首批招录200名学生已在广州入学。市新明医院确定为中山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床位将扩建至4000张。依托中山大学·深圳及其第七附属医院的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为新区建设区域性教育、医疗和创新中心奠定了基础。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00年,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光明片区成为产业带最大的园区。16年来,光明高新技术产业由小到大,内生动力不断强化,华星光电、蓝思科技、欧菲光、普联等一批高技术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华星光电G11项目落户新区。目前,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5.4%,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3.5%。深圳光明—微软云暨移动应用孵化平台项目已落户,与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有年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3家(华星光电、诚威电线和普联),十亿元以上企业1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8家。引进千人计划、孔雀计划等高层次人才28名,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或技术中心40个,企业专利授权量累计达13871件。

  第四,绿色生态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光明新区是国家住建部认定的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绿色建筑示范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光明高新园区被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近年来,新区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绿色建筑管理办法、低影响开发设计导则等系列规范性文件,建成了一批示范项目。目前,新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指标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基本编制完成。绿色建筑示范项目达157个819万平方米,通过国家和地方绿色建设设计双认证的项目达47个377.22万平方米。与荷兰INTI签订5年战略合作协议,26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第五,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教育方面,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已明确落户光明,共设学院20个,学生规模2万人。市第十高级中学、新区外国语学校动工建设。医疗卫生方面,新明医院确定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即将投入使用,现有床位800张,规划床位4000张。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已批准立项,规划床位3000张。新区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主体封顶,中心医院续建项目交付使用。道路交通方面,地铁6号线光明段、外环高速光明段正式开工建设,地铁13号线纳入轨道交通四期工程,光明大道、华夏路等“八纵八横”的城市路网格局基本形成。重大民生工程方面,龙大、南光高速取消收费。公明水库库容1.4亿立方米,将打造全市第一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茅洲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推进,2020年底前将全面完成,打造“一河两岸”休闲文化产业带。光明绿环将串联山体、田园等自然要素,形成城市景观。

  第六,努力打造国家战略与基层实践融合的“试验田”。把握国家政策和光明实际的契合点,将制度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把国家级智库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相结合,在新型城镇化、绿色生态循环发展、一流园区建设、社区基金会、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先行先试,与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荷兰阿尔梅勒市INTI、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等国家部委研究机构签订了中长期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国家示范试点项目建设推进办法“1+5”文件,推进国家级示范试点工作,以此带动光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水平的干部队伍,为新区、为深圳发展服务。